知几分享当前位置: 首页 » 知几视界 » 知几分享 »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高考结束了,更重要的选择才刚开始

发布时间:2017-06-09

又是一年高考时,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全国942万莘莘学子今天将完成人生重要的洗礼之一。

 

现如今的高考比赛,从小学的一套学区房开始,大学毕业后,又再开启置业大考,可以说贯穿人一生的考试就是房子

 

✦   一、

 

转眼间,2017年已经是最后一届90后高考了。

 

下图是出生人口和高考人数,先看看出生人口的变化,我们可以观察到1987年前后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主要原因一个是1960年代也存在一个生育高峰,这些人到80年代正是婚育年龄,且改革开放后经济开始腾飞,形成出生人口高峰,可以看到人口周期约25年

 

但是之后,预期中的2007-2013生育高峰并没有到来,应该是生活压力的增加令80后生育意愿降低,而后面90后人口数量开始走低,而由于城市化和观念等原因,参考发达国家的人口经验,生育意愿将是不可逆转的越来越低,最后面临的将是人口断崖式下降。

 

想象下,一个湖泊没有新的水源,最后就变成一滩死水

 

最后只能放开二胎政策,增加新生力量,再考虑到80后晚婚晚育情况,生育周期变长,未来几年出生人口或许会有反弹,但是90后人口数量走低,估计出生人口反弹持续时间不会太长,长期看甚至有继续降低的可能性。

 

1.jpg

 

再看参加高考的人数,2000年以来人数逐渐增加,主要也是80后出生人口高峰,但是可以看到随着90后出生人口逐渐下降,在2008年出现下降,近几年也是保持平稳的态势,参加高考人数将面临明显压力,预计将会出现下降。

 

那么,是不是未来高考人口的减少就意味着高考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呢?

 

✦   二、

 

答案是否定的。

 

相对于读书人数,好的教育长期来看都是稀缺的

 

网上一直有人在吐槽当年意气风发的高考状元并没有在某一领域独领风骚,实际上大部分高考状元的工作和生活都要比普通人好,而根据6月6号复旦大学长期的调查显示,长三角80后的收入与受教育水平具有强相关。

 

2.jpg

 

从人工智能公司IPIN发布的毕业生薪酬排行榜来看,平均薪酬与高校的排名档位相关,排名前十的比排名后十位的高校平均薪酬多50%

 

3.jpg

 

部分人习惯拿比尔盖茨等特例来代表全部,进而提出教育无用论等反智观点,而绝大部分普通人只有靠教育来实现逆袭。

 

为了考上好的大学,要先上好的高中,要上好的高中,要先读好的初中…..如此一番推理,高考其实从小学就开始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入学规则以及各地的实施政策等原因,导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这就诞生了学区房。有没有学区房决定了以后教育闯关是困难模式还是地狱模式。

 

教育本是公共资源,追求的是公平,但是有限的供应最终导致只能用货币溢价去定价,但是这是符合经济学的普遍现象。国外提供优质教育的私立学校则收取高额学费,而我国提供优质教育的公校是义务教育,最后这部分溢价只能转移到学区房中。

 

如果把房子看做一只股票,无疑“学区位置”反映了这只“股票”优质的基本面,市场给予相对高估值是很合理的。

 

而有学位分配的房子就像大白马股,高压调控下,楼市在冻结期,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如果调控周期转向,还能最快反弹。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学区房,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个特性也吸引了相当一部分人投资学区房,醉翁之意不在教育,而是投资目的。

 

我们寻求更加公平的基础教育机制,管理部门也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今年初北京市教委出台基础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政,就是为了遏制学区房炒作。但是,这个问题关键还是在供给不足导致的教育的稀缺,这一点短期是很难改变的,而需求方面:

 

1、放开二胎和80后晚婚晚育推迟生育高峰周期,预期未来几年新生人口将会出现反弹,小学入学人口需求将会增加。

 

2、经济进入平稳期,城市化已进入后半段,一线城市已完成城市化,阶层上升通道变窄,下一代的教育焦虑将会放大,让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激烈竞争将持续。

 

3、未来经济结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要素由土地、人力等转变为信息与知识,优质的教育需求增加。

 

所以说,在可预见时间内,学区房的基本面将很难改变

 

但是学区房需求也是要看城市的。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6年基础教育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9692.18万人,比上年增加241.12万人。小学在校生人数自1998年开始持续下降,近几年则明显止跌回升,而2015年招生人数也比上一年显著增加70万人,小学生人数显示人口数量开始反弹,与人口数据吻合,但预计反弹幅度较小。

 

4.jpg

 

而从一线城市看,2008-2015年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四城小学生在校人数增长率分别达到28.79%、35.24%、47.6%、8.69%,其中深圳的小学生在校人数增长速度最快,约为北京的1.65倍、上海的1.35倍,广州的5.48倍,且深圳却是四个一线城市中唯一一个增长率未曾下跌过。

 

而现在北京开始主动限制人口,预计总人口也将保持平稳,而上海在2015年还出现人口流出,深圳的人口流入增速是最大的,且都是年龄结构年轻占主要比重,这些人到婚育年龄带来的巨大的刚性需求,其中对学区房需求更大。其余的类似深圳,小学生数量高增速的城市还有郑州和厦门。学区房,学区房,归根结底还是得看学生数。

 

5.jpg

 

✦   三、

 

高考后,还面临着至少两次大考,一次是专业选择,另一次是就业的选择,这两次选择都涉及到城市选择。

 

有时选择比努力重要。设想下,几年前同时毕业的同学都陆续置业了。不同的是有的是奔向一线,而有的是回老家,现在二者的资产天差地别。 

 

有的人先选择城市再选专业,有的人先选专业再挑城市,可能结局就不同了。当然,学校的名气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学校同等情况下选择大城市无疑是更优的选择,想象一下,如果马化腾不是在深圳,如果不是中国的前100个网民,或许现在的腾讯就不是小马哥的了。城市除了各种配套设施差异,人群的差异给人提供的视野也不尽相同。

 

比如今年全国卷作文题,有些偏远地区考生连共享单车、高铁都没体验过,而有些一心备考,没用智能机的考生没体验过移动支付,只能选取题目其他熟悉的关键词写。

 

6.jpg

 

而就业选择就更不用说了,虽然现在大城市的竞争比较激烈,生活压力也大,但是胜在公平,不像小城市那样办点小事都要托人情给红包,而且大量的就业机会还是吸引大多数毕业生留在大城市。

 

当我们在谈城市时,实际上我们在谈产业

 

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只能调控流动性,却不能调控城市的产业,产业决定了一个城市生命和未来,而对于毕业生来说就是朝阳行业的就业机会。

 

从世界范围看,产业呈现大分工状态,分为能源、资源、制造、农业、金融、科技研发和工业设计几大板块。中国过去靠着人口红利,依靠便宜的劳动力,抢占到制造业,现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目前试图产业升级,互联网、工业4.0等就是未来的方向。

 

曾经依靠制造业兴家的沿海城市,正慢慢转变,低端劳动力制造业向中西部内陆和东南亚国家转移。这样看,中西部或者会重走东部制造业过程。可以看到流动人口在2014年达到高峰后开始缓慢下滑,根据以前经验流动人口主要是中西部流向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工人,考成试落户的人数较小(跨城市落户会减少流动人口的统计),那么意味着确实出现了人口的回流现象。

 

或许这次二三线房地产借着因城施政的调控政策,二三线维持去库存,恰好与因产业转移而回流的人口重叠,使得二三线的销售超出市场预期,但是,从人口结构和产业升级角度看,这种情况可持续性是需要打上问号的。

 

7.jpg

 

一个是,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经验,最终城市发展都是集中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二三线城市人口回流现象或很难持续。第二是,未来的方向在于产业升级。美国十年前最大市值的企业是石油、银行等,而今最大市值的企业是苹果、亚马逊等科技企业,中国的腾讯市值也早已超过宇宙大行工商。

 

不论是哪个省市读大学,对于毕业生来说更多还是挑选一线城市,而现如今一线城市都在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北京市政治中心外,也是互联网科技企业主要聚集地、上海则是金融中心、深圳金融和高新科技兼具,仍然是吸引毕业生主要城市,而外来的毕业生工作几年后就有结婚购置新房的刚性需求。

 

人口流入对房地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看准应届生主要流向城市,这个城市的房地产水涨船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逼近800万,再创新高,他们也将迎来最惨烈的就业竞争。

 

8.jpg

 

✦   小结

 

高考,千军万马独闯关,如今,已是过来人,当时那种考不好夜不能寐,出成绩时胆战心惊的感觉,依然记忆犹新。

 

高考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一次极其重要考试,但也仅是一次考试,这个成人礼后,欢迎来到成年人的世界,大学哪读?工作做啥?真正的人生大考还在后面。

 

大学、就业,无疑就是人一生中最大的下注,因为这是拿自己的人生在下注,未来几十年的收益也许就取决于当下的判断,在这种关键的时刻,唯一的建议就是:

 

清空杂念,相信大概率,不要被那些小概率的鸡汤给忽悠了。

 

文章来源:港股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