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几分享当前位置: 首页 » 知几视界 » 知几分享 »

许小年:创新与投资不是追风口,靠追热点无法建立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7-03-24
 

导读

我从来不认为有什么朝阳和夕阳行业,但我认为有朝阳企业和夕阳企业。

 

 

3月5日,在天鹰资本2016年会上,经济学家许小年现场发表“从资本积累到技术创新“的主题演讲,分享他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式的解读,以及经济下行情况下的创投机遇。

 

许小年认为,国内经济L型经济态势会在3-5年内保持不变,当下制度重于政策的供给侧改革、效率形增长成为新主题。创新与投资不是追风口,创新的本质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各个行业都面临着历史性的重组。

以下是许小年演讲全文:

 
 
 
 

 

 

大家好,非常高兴到这里来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今天把宏观和微观一起讲,放在一个框架之下,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去年5月份人民日报发表权威人士看法,他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是L型的。我们也看到生产价格指数(PPI)在去年的4季度之前,连续50多个月、4年多不增长,基本符合L型经济形态。但在2016年三季度后,PPI、铁路货运等指数实现微微上扬,是不是预示中国经济形势将从L型走向U型形态?

 

 

我认为国内经济L型经济态势会在3-5年内保持不变。

近期指数的微微上调的原因是,一是狭义货币MI的供应增长,通过增加货币和信贷供应,为居民和企业加了杠杆;另外土地供应连续两年的负增长,导致2016年房地长畸形繁荣。

 

还有可能库存周期以及有限的去产能发挥了一定促进因素。中国经济多年借债投资,以及创新落后、技术进步缓慢而导致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投资收益长期在临界点之下依然没有解决。

 

 

效率形增长成为新主题

 

 

比如说一个农民种一块地,只靠劳动力的投入来生产,假设亩产量是400斤。这个时候有资本投入,给这个农民配了一台拖拉机。如果第一台拖拉机带来增产是200斤,再投入第二台拖拉机可能只能增产100斤。给它第三台拖拉机,带来的增产一定更少,我们猜测第四台增产效果为零。因为在第三台的时候产能已经过剩,再给农民添置拖拉机没用了。

 

如同给田地增加拖拉机促进生产,政府再让央行增加流动性、让银行放贷款,鼓励对企业投资,效果已经几近于无了。当资本边际收益接近零时,旨在刺激投资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失效。相反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向资产市场,系统风险上升,经济发展容易进入“中等收入陷阱”。

 

所以我认为政府今后将不会再采取4万亿那样的政策,人为的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去年提出的供给侧改革,要靠去产能、提高供给侧的效率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是一个积极信号。

 

 

尽管L型经济新常态在宏观层面上来讲不一定是好消息,但是微观层面上未必是坏消息,也许会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在资本积累驱动的增长阶段行将结束时,企业需要从制造型、交易型转向技术型、创新型增长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改变,这种改变确实是很痛苦的,但是你不改没有办法,你不改有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

 

 

制度重于政策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关注企业有效供给的增加,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效率,而创新也需要制度的保驾护航。

 

诺贝尔获奖者罗斯在《西方的崛起》一书中写到,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完善产权保护的国家,所以工业革命首先在那里发生。产权保护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然而中国的企业为什么存在不愿意投入研发,不愿意创新的问题?

 

第一我认为中国人的问题不是不聪明,而是太过聪明。

 

聪明到了他老想投机取巧,不想干苦活、累活去做研发、去做创新。企业家喜欢做短线投资,企业之间抄来抄去,谁都不愿意在长线的研发上投资,没有长期经营的计划。所以我们讲在供给侧,政府要采取制度改革,推动制度改革来促进企业的创新,而推动制度改革第一条就是保护私人产权,鼓励创新,提高抄袭犯错成本。

 

第二是缩小国有经济的范围,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创新是需要动力和压力的,创新非常辛苦,并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原来手机的第一大供应商诺基亚,没有从键盘式的手机快速过度到智能手机,于是被淘汰了,这就是创新的压力。同样国有企业也缺少创新的压力,凸显推进市场在内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加速行业竞争,显得尤为必要。

 

第三是放松和解除管制。中国的创新型企业,数得上来的华为、BAT等企业,都是成长于缺少监管的政策红利时期。

 

第四就是全面减税,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创新与投资不是追风口

 

 

中国人讲的穷则思变,而经济下行时期正是企业转型良机,因为此时企业的转型机会成本相对较低。但关于企业的创新、转型,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认识。

 

有人给我讲:教授,我们很同意在新的形势下,企业一定要创新转型,但是我们发现创新转型是找死,不创新转型是等死,就发现转型的悖论。

 

我认为这是对转型与创新的理解发生了偏差。

 

比如现在很多企业一窝蜂的,朝着当下流行的互联网金融、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概念涌过去,等过两天流行的概念变了,再跟着变。他会有疑问,企业转型了为何还是失败了?因为靠追随热点,企业永远无法建立起自己核心竞争力。转型不是转行,也不是跨界,而是在过去基础上,通过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还有很多传统企业主认为自己从事的行业是夕阳行业。

 

 

我从来不认为有什么朝阳和夕阳行业,但我认为有朝阳企业和夕阳企业。如果你能够不断地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以创新为主线来推动企业发展,哪怕你处在夕阳的行业中,你也是一个朝阳企业。

 

并且我认为在传统行业中,依然有着大量的创新机会。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本书,是德鲁克写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他认为创新并不一定需要高科技。书中举例麦当劳对汉堡的制作标准化、运输工人将散装变成了集装箱,大大提高港口转运速度等案例,都是在管理而非技术层面的创新。

 

同时做投资也要差异化竞争,不追随世界上这些热闹的概念。比如说互联网+、生态圈、工业4.0、人工智能。不看这些概念,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规避概念造成的红海市场。因为红海市场很难打差异化竞争,投资要去关注行业升级和产业升级,这里有非常多的投资机会。

 

 

创新的本质是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缺乏但是又是难以模仿的优势。

 

我认为有两大类创新,第一大类创新是有形的,是产品与技术层面的创新;另一类是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生长方式、新的组织管理创新。凡是能增加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率的我们都归为企业创新。这里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培育和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几个走访过的案例来解释一下。

 

火锅连锁餐饮店海底捞,从事的是传统的餐饮行业,我发现他用渐进式创新,而不是颠覆式的创新取得成功。

 

我们知道吃火锅的痛点就是油烟四溢,在火锅上面放一个抽风机,烟吸不干净,还产生很大噪音。海底捞创新得在刷锅边上装了一排进风口,油烟不上桌面。还有火锅的勺放在锅里面久了,顾客拿的时候烫手,海底捞解决的办法是增加一个勺子支架。都不是很有科技含量的创新,但却细致入微,点滴的差异化服务,就能够使得客户记住它,这些小创新积累起来,就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个案例是小微金融项目,这里会提到P2P为什么失败?

 

因为没有抓住金融业的本质。它以为技术问题可以改变金融业的本质,金融业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风险控制。

 

互联网讲求的是什么?讲究的是规模。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喜欢标榜他的客户每隔6个月翻一翻,如此快速增长会造成金融产生一堆坏账。这家公司就是在风险控制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建立了线上线下的信息系统。通过这套系统,降低信息收集和处理成本;运用数学和统计模型,更准确地评估信用风险;同时分解业务流程,用标准化模块搭建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

 

还一个案例是天鹰投资的C2M(顾客对工厂)模式的红领集团。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定制化服装需求越来越多,但你定制一套西服,面料稍微好一点,要1万多元,而且线下的量体裁衣等交付过程很慢。

 

这家企业选择在网上和线下对款式面料进行选择,通过3D扫描量体,在数据库中找出最接近的版型,通过算法调整,分解下料,电脑控制自动裁剪,布块钉上IC卡,流水线工人根据系统发出的指令加工,成衣打包直接邮寄给客户,实现客户管理、设计、生产、仓库、供应链、财务一体化。不用有经验的老师傅,企业也可以批量做出合适的西服。并且它的交货期从1个月缩短到7天交货,价格也大大缩减,一套西服可以不超过600块。

 

没有多么高深技术,通过对3D 扫描和IC技术等现有技术整合,就能有效解决传统服装定制行业的痛点问题。现在都讲工业4.0,工业4.0有必要吗?技术不是性能越高越好,而是性价比越高越好。

 

过去我们总是讲颠覆式创新,但有几个人能成为乔布斯?

 

 

创新需要专注执著的的笨人,盯在在这个行业里面,长期的做一件事,一定会有创新的突破。比如山姆•沃尔顿几十年的零售经验造就沃尔玛的商业模式,华为不炒股、不卖楼、不做金融、不上市,对技术投入一直占到他的营收30%左右。

 

谷歌造车貌似跨界,实际上非常专注,无人驾驶汽车的核心部分是有极高运算能力和数据的处理系统,这是它的核心自动驾驶的核心技术是大数据运算,这是谷歌的长项。而机械根本不是它做的,机械部份外包就行了。

 

 

重点关注消费与产业升级

 

 

在宏观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一级市场微观怎么样操作?

 

我认为创新时代的投资,要投商业模式和市场潜力。所谓商业模式,就是创造价值、企业赚钱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今后的利润,它成功了之后,是否会被别人模仿?模仿的难度有多高?它享受的垄断地位能够享受多长时间?

 

我们关心的这三个就是创始人团队,Boss的诚信,团队的执行能力,大概是从这3个角度来考察投资。

 

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我判断各个行业都面临着历史性的重组行为。所以你去看那些不太性感的行业,实际上机会很多。

 

比如说零售业,2016年中国第一大零售商是华润,去年1400亿销售额,中国的零售总额是14万亿,它的市场份额仅为1%,沃尔玛的市场份额是多少?沃尔玛的在美国市场份额是14%,这个数字告诉我们,中国的零售业效率太低,零售业太分散,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整合的机会,如果谁能够抓住这个机会,来领先进行市场的整合,也许将来中国会出现一个沃尔玛。

 

其实不光是零售业,各行各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历史上美国的汽车业曾经有200多家企业,经过行业不断的整合,集中度不断的提高,现在就只剩下2家,美国汽车现在就两家一个福特一个通用,克莱斯洛已经被收购了。目前国内汽车制造商有70多家,是否也最终也会整合成一两家大的企业?

 

包括中国的医疗行业短板也在供给端,所以我个人看中医疗行业增加供给能力的公司,而不是在抢需求这个地方。

 

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一定是未来的主旋律。但关注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前提是什么?

 

前提是满足我们创新的3条件,有前景的商业模式、拥有市场潜力、公司在注重、培育和打造自己的竞争力,团队是有抱负、有诚信,并且有执行力的,所以这就是我们的投资理念。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许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