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召开在即,在世界经济低迷、全球贸易增速创30年来最低的背景下,各方都期待这次峰会能为世界经济提供新的增长动力,同时也都在关注中国经济能否为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曙光。
然而,近年以来,一些人抓着中国经济的个别指标说事,声称中国经济不行了、要衰退了、甚至即将崩盘了。在他们看来,中国经济自身都难保,更甭提护航世界经济了。事实果真如此吗?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述自己对中国经济的判断。中国经济行不行?中国的掌舵人来告诉你。
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后,一些个人和机构抓着下滑的民间投资增速、上升的银行不良率以及增多的债务违约案例大做文章,称中国经济要不行了甚至要崩盘了。
真的是这样吗?7月8日,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习近平在会上给出了自己的最新判断:当前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符合预期和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
做出这样的判断当然是有根有据的。习近平指出主要有三点:经济基本面和社会大局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这些都不乏数据和事实支撑。我国上半年GDP增速6.7%,好于预期,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3.4%。物价依然保持一个相对较低的增长态势,整体平稳;就业形势也并没有出现大的起伏;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展望中国经济前景,提出四个“没有变”: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7月下旬,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再次阐述了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他表示,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实现了稳中有进的良好开局。7月25日,习近平在中南海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再次强调,总的看,上半年经济形势同我们作出的判断是一致的,仍然是总体平稳、走势分化。
“坚定信心、增强定力”,习近平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八字要求,无疑是国民面对唱衰中国经济论的最好回应。
除了质疑中国经济形势糟糕,一些人还揪住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不放,一会儿说工业产能过剩难解决,一会儿说金融风险太大早晚会爆发危机,一会儿说民间投资减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将拖垮中国经济。总而言之,就是想说明中国经济问题太多而且难以解决,从另一个角度唱衰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中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中国经济的问题并非多到难以应对,更谈不上解决不了。这一点,从前面习总书记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宏观判断不难明白。
事实上,中央对中国经济的成绩和问题看得很清楚。今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在充分肯定今年一季度成绩的同时,也指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一些实体企业生产经营仍然困难,市场风险点增多。
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问题。4月29日的政治局会议提出,对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冷静分析,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做好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准备,扎实做好工作。
7月下旬,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也再次强调,要有信心和定力,看大势、看趋势,下大气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多做强基础、谋长远的事情,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
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并非无法解决,很多其实正在陆续解决中。
针对产能过剩问题,今年1月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上半年过去,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我国钢铁、煤炭分别去产能1300多万吨、7227万吨。
对于金融风险问题,7月26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要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对此,银监会也表示,下半年将把防范化解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防范好流动性风险、交叉金融产品风险、海外合规风险、非法集资风险等四类风险。
至于民间投资减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今年3月习近平在全国两会期间曾发表关于非公经济的长篇讲话,明确提出“对民间资本要着力放开市场准入”。此后国务院全力督战民间投资,5月国务院9个督查组奔赴东西南北中等省份督导民间投资落地,7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了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
去年中国GDP增长6.9%,创25年新低。在一些观察人士看来,中国经济未来将持续下滑甚至可能出现悬崖式下跌,即使想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中国政府也没什么招了。
然而,这些判断却并不客观。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中国政府不仅有的是招,而且正在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这套组合拳的重头戏,就是习近平多次提及并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部署。
具体怎么做?习近平指出,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优化现有供给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新产品新服务。
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还有哪些招?今年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透露了不少。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今年1月,习近平在重庆考察时指出,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和市场制胜的关键,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习近平希望科技型企业及时跟踪世界前沿动态,加强技术研发与合作,不断攻克高精尖难题,形成能随时掌握主动权的技术优势,并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效益优势,多为行业争光、为国家争光。
二是实施组合政策,引导发展预期。在7月25日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通过实施组合政策,引导发展预期,加快结构性改革步伐,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态势。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
三是国企改革发力。7月4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组织领导,尽快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
正确看清中国经济当下的形势,冷静应对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积极出招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各级党政干部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样做到以上三点,唱衰中国经济论自然就不攻自破,而且也就不足为虑了。(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延伸阅读】历史上5次唱空中国经济都说了啥?
转自 微信平台: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作者:代真
最近关于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言论在网上愈演愈烈,各种有理有据的分析,让人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了恐慌。
预言中国经济崩溃,其实这早已不是第一次,今天我们暂且不论崩溃论是否成立,而是梳理一下改革开放近四十年,都有哪些时间节点唱空中国经济,中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自1978年以后,中国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经济快速发展。随着计划经济的逐步放开,中国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
1988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
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高达18.8%,城市居民消费指数20.7%,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7.5%。
CPI是反映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讲,超过3%就是通货膨胀,如果超过5%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而1988、1989连着两年CPI涨幅都在18%以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物价飞涨。国人为了对抗恶性通胀,见东西就买,不管需不需要。
抢购风潮,席卷全国。
1988年中国某个城市排起长龙抢购食盐的场景 ↓↓↓
根据史料记载,平时一年四季如春的昆明,当地人居然把电扇都抢购一空,而电扇在往年都是滞销产品,很难卖得出去。蔬菜、食用油、猪肉各类食品价格近乎翻倍。名烟名酒上涨数十倍:1斤装茅台酒从每瓶20块蹿到300多块,中华烟从每包1.8元涨至十几块。
有用的,没用的,全国人民都在买。
为了控制局面,国家不得不收缩银根,1988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达到了7.68%,1989年又涨到11.11%。
过高的存贷利率,导致居民消费降温,工厂开工不足,企业纷纷倒闭,大批职工失业。
面对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关于中国经济崩溃论的言论甚嚣尘上,这也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弹出有关中国经济崩溃的论调。
那个时候,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一大国苏联也正饱受恶性通货膨胀之苦,最终丧权亡国,苏联改名俄罗斯,时任总统戈尔巴乔夫把权力移交给叶利钦。
当时国内外舆论对中国前景的悲观论断不绝于耳,但中国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走出了这场危机。
1990年,很多领域对民资开放,激发了很多人的下海热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此拉开大幕,沪深交易所这个纯粹的资本市场也正是在这场危机之后创建的。
这场不期而至的经济危机如愿化解。
1990-1997年中国GDP增幅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如日中天,GDP保持着高速的增长率,人均收入快速增长,形势一片大好。
然后在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这场灾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1995年5月至97年4月,日元在2年内贬值34%,短短半年时间泰国股市从年初的1200点跌至461.32点,为8年来的最低点,仅7月2日一天,泰铢贬值17%。韩国人为应对韩元贬值把个人的金银首饰拿出去当卖。中国企业纷纷倒闭,著名的君安证券、三株集团等大型企业都没有躲过这场灾难。
也正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之年,国内则爆发了百年一遇的长江洪水,造成粮食大减产,国民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国内外学者和经济学家再次推出有关中国经济崩溃论的论调,很多人预言中国难逃此劫。
当以索罗斯为首的量子基金瞄准香港的那一刻,中国动用千亿外汇储备一举击垮索罗斯,捍卫了亚洲货币的稳定。
但是亚洲金融风暴给中国带来的伤害远未褪去。1998年,中国政府为使经济重现往日活力,扩大消费,取消了福利分房制度,把全体国民的住房都纳入到货币化的商品体系中去。
此举大大激活了国内经济,中国经济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轨道。
对中国的第三次集中唱衰时间是2001年前后,正值中国加入WTO之际。最典型的就是 美籍华人章家敦出书《中国经济即将崩溃》,这本书在美国很是畅销,并引起巨大反响。
中国加入WTO ↓↓↓
他在书中断言:“中国现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最多只能维持5年……中国的经济正在衰退,并开始崩溃,时间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而不是之后!”
很多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正处于萌芽期的中国经济,很难扛得住外国资本和产业的侵袭,尤其是房地产、金融、汽车、农业等行业,无力与国外资本抗衡。加入WTO对于中国的多数企业来讲,意味着进入了死亡通道。
后来的发展事实活生生的打了张家敦之流的脸,中国经济总量2001年超过英国,之后赶超德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强国。
2008年,中国股市从最高的6124点滑落到1664点,资本市场一片哀鸿。
年初,私募教父赵丹阳突然宣布清盘旗下全部A股信托产品私募基金,退出A股市场,无疑给平静的市场在添“波澜”。
作为市场上先知先觉、屈指可数的杰出私募基金经理,赵丹阳退出A股,成为中国经济崩溃论者最好的作料。
有关中国经济崩溃论的言论再次盛行。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经济学家、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1996年,他在《流行国际主义》一书中大胆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一时声名鹊起,他的言论在西方主流媒体中很受推崇。
保罗·克鲁格曼 ↓↓↓
他指出中国大量的投资是靠货币超发完成的,广义货币投放量是美国的二倍。
在整个经济体中,政府是最大的投资主体。当政府成为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重要的投资者以后,会挤压民营资本的生存空间。
而民营资本的投资领域多集中于吃穿用等最基础的民生产业中。所以当民营资本被压制以后,就会出现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因为整个经济的发展被投资绑定了。而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整的方向。
产业结构难以成功调整,中国经济改革就没有方向,中国经济崩溃是迟早的事儿。
作为已经成功预言亚洲金融危机的保罗·克鲁格曼,他对中国的预言在西方甚是盛行。
现在距离2009年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中国经济崩溃论已经过去七年了,中国经济依然安然无恙。
尽管预言中国经济崩溃的言论不断落空,但是预言失败的人反而愈挫愈勇,屡败屡战。
2015年,中国股市再遭重创,上证指数从5170点高位突然掉头向下,股灾正式降临。
中国经济崩溃的言论汹涌而出。保罗.克鲁格曼再次指出中国很可能成为继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下一场世界危机的发源地。
“中国经济公敌”张家敦在美国《福布斯》网站发文,声称中国经济最多只能撑一年,甚至熬不过这个冬天。
而2015年过去了,中国经济并没有走向崩溃,只是发展的步伐慢了下去。 文章来源:微理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