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几分享当前位置: 首页 » 知几视界 » 知几分享 »

中国21个行业不良率排名!

发布时间:2016-08-19
由于银行贷款投向的不同,不良资产的分布也呈现明显的行业特征,部分行业不良率和不良余额较低,而部分行业则是不良资产的重灾区。不良率既呈现行业特征,也呈现周期特征。整理了一份最新的不良率行业分析报告,供大家学习参考。(文章有点长,请耐心读完)

 

 

行业不良变化图谱:房地产2015年逆袭不良率仅0.8%
 

 

一、行业不良率分析

 

我们整理了21个行业2014-2015年的平均不良率,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15年不良率前三的行业分别是农林牧副渔(5.5%,属于第一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4.5%,属于第三产业)和化学工业(4.3%,属于第二产业),不良率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传播与文化业(1.2%)、房地产业(0.8%)和水的生产与供应业(0.5%)。

 

与2014年对比,可以看出几个戏剧性的变化:1.农林牧副渔2014-2015均高居不良率行业第一,实际上从2009年以来,这个行业一直是不良率最高的行业。农林牧副渔多年以来一直是政府财政支持的基础产业,获得的政策类贷款较多,贷款质量和贷款约束相对也较差。

 

2.房地产行业2015年实现逆转,2015年不良率不到1%,排在第20位,而在2014年以高达4%的不良率高居行业第二。这一变化与2015年政府对房市政策干预造成的新一波上涨行情有关。未来房地产行业的不良情况与政府政策高度关联,如果政府继续维持房市价格泡沫的话,这一行业的不良率短期不会有剧烈的升高。

 

3.批发零售业在2015年以4.5%的不良率高居行业第二位,而在2014年的不良率仅为1%,在21个行业中不良率最低。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与中国经济持续下行有关,批发零售业主要对接终端消费者,内外需求不振,必然降低销售收入,恶化经营状况。

 

此外,从2000-2015年三个行业对比也不难看出,除了2005-2009年之间,农林牧副渔不良率一直高于房地产和批发与零售贸易业。而在2005-2009年之间,房地产行业的不良率最高。

 

 图1:三个行业历史不良率情况对比

 

4.制造业的不良率覆盖广且处于高位。2014-2015年,在不良率最高的10个行业中,制造业门类的子行业均占到一半。其中2015年分别:化学工业(第3)、建筑业(第4)、建材工业(第5)、电子工业(第8)和机械工业(第10);2014年分别是建筑业(第3)、化学工业(第6)、电子工业(第7)、纺织工业(第8)、建材工业(第9)。

 

5.煤炭工业不良率也一直在高位徘徊,煤炭工业属于第一产业的采掘业。2014-2015年两年分别处于不良率第5 和第7位。煤炭工业的不良率过去16年一直高于工业不良率(如图2)。但是与农林牧副渔和建筑业相比,不良率相对较低。

 

 
图2:煤炭工业不良率与工业不良率比较

 

二、行业不良余额分析

 

目前尚无2015年行业不良余额数据,我们对2013-2014年数据进行整理排序如下:

 

 

从上表不难看出如下几个特点:1.从不良贷款余额看,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个人贷款高居不良贷款余额前三位,且在全部不良总额的占比,2013年为68%,2014年则达到71%,尤其是制造业的占比均高达30%以上,不良余额集中度很高。实际上,从2011年以来,这三个领域的不良余额一直处于攀升状态,尤其是批发零售业加速上升(见图3)。

 

图3:制造业等三行业不良余额趋势

 

2.个人贷款可以分为信用卡、住房按揭贷款、车贷等几个子类,其中信用卡贷款的不良率在个人贷款类别中最高,住房按揭贷款次之,车贷的不良余额最低。

 

3.结合表1的不良率综合判断,制造业的不良情况在全部行业中最为严重,而文化教育、娱乐、科技、金融业等产业的贷款质量相对较好,不良余额及不良率都比较低。

 

三、结论与预测

 

鉴于2016年上半年经济大势尚无明显改善,我们认为上述分析的特点仍会延续一段时间。2016-2017年,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个人贷款仍将是不良的“重灾区”,而从制造业的细分子业看,钢铁、水泥、光伏、煤炭、玻璃、建筑业等传统行业由于过剩产能严重,债务风险集聚,不良率将持续走高。

 

延伸阅读一——重磅:31个省市商业银行不良率排名及详解!

文章来源:轻金融

 

 

 

经过一步步攀升,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创下近七年新高!数据显示,2016年二季度末1.81%的不良贷款率,距离2009年一季度末的2.04%近在咫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据仍然在持续双升。轻金融不良资产研究中心根据最新公布的《2015年银监会年报》统计发现,2015年31个省市自治区(下称“省市”)中,有29个不良贷款率增加,整体增加了0.45个百分点;内蒙古、福建、浙江等9个省市的不良贷款率在2%以上;甘肃、云南、重庆等7个省市的不良贷款规模增幅超过了100%,显示西部地区不良风险暴露更快;浙江、山东和广东等7个省市的不良贷款规模增加了200亿元以上,东部地区依然是不良贷款风险的集中地。

 

从区域不良贷款变化来看,2015年不良贷款率按高低排名,分别为西部1.87%、中部1.75%、东部1.68%,分别增加了0.82、0.47和0.33个百分点;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地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增幅分别高达105%、60%和38%,不良贷款余额分别增加了1270亿元、811亿元和2045亿元。

 

201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详细数据及变化情况如下:

 

 

近日,银监会公布了2015年年报,披露了31个省市自治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数据。轻金融不良资产研究中心通过对比2014年、2015年不良贷款数据,对相关数据和变动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

 

其中,第一部分分析了31省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排名及变化情况;第二部分分析了31个省市不良贷款规模变化;第三部分对各省市2015年不良贷款数据进行了排名。

 

一、2015年9省市商业银行不良率超2%

 

 

► 一)、不良贷款率区间分布:

 

  1. 9省市不良贷款率超过2%

     

    内蒙古是不良贷款率最高的省份,高达3.97%;福建、浙江、山西、山东、云南、广西、江西和四川的不良贷款率也在2%以上;

     

  2. 18省市不良贷款率超过2%

     

    除上述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的省份还有陕西、青海、安徽、黑龙江、湖南、辽宁等,不良率均在1.6%以上;

     

  3. 4省市不良贷款率超过2%

    西藏地区2015年的不良率最低,为0.23%,此外,海南、北京和重庆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69%、0.84%和0.99%。

     

► 二)、不良贷款率变化

 

  1. 2015年,共有3个省市的不良贷款率相较2014年末,增加了1个百分点以上,分别为内蒙古(增加了1.81个百分点)、云南(增加了1.24个百分点)、广西(增加了1.05个百分点);

     

  2. 2015年末有12个省市的不良贷款率超过了商业银行整体不良率1.74%;

     

  3. 山西、青海、福建、四川、甘肃、山西、江西、贵州、山东等9个省市的不良贷款率都增加了0.60个百分点以上;

     

  4. 辽宁、黑龙江、新疆、海南和北京等5个省市的不良贷款率增加幅度0.1~0.2个百分点之间;

     

  5. 2015年上海不良贷款率为1.01%,相比前一年下降了0.01个百分点,是不良贷款率唯一下降的地区,西藏地区不良率则与前一年保持不变。

 

► 3)、不良贷款率区域分布

 

无论是从不良贷款率数据,还是增加幅度看,压力按区域大小分布分别为

 

  1. 最大为西部(包括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等12个省市);

     

  2. 其次为中部(包括了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8个省市);

     

  3. 最后是东部(包括了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

 

不过,从各地银监局公布的银行业不良贷款数据来看,整体银行业的不良压力要大于商业银行。截至2015年底,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四省的不良贷款率均超过了3%,其中,山西省高达4.75%,黑龙江省不良贷款率为3.6%,吉林省也达到3.68%。而这些省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大部分都在2%以下。

 

二、2015年7省市银行不良贷款规模翻番

 

 

► 一)、不良贷款规模分布

 

  1. 截至2015年末,共有4个省份的不良贷款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分别为浙江1600亿元、广东1152亿元、江苏1104亿元和山东1081亿元,而在2014年仅有浙江在千亿元;

     

  2. 从不良资产余额变动来看,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和江苏等5个省市的不良贷款规模均增加了200亿元以上;

     

  3. 陕西、云南和安徽等12个省市的不良贷款规模也增加了100亿元以上。

     

► 二)、不良贷款规模变化

 

  1. 2015年,共有甘肃、云南、重庆、青海、陕西、广西、贵州等7个省市的不良贷款规模相比前一年翻番,其中甘肃增幅最高,达到239%;

     

  2. 上海不良贷款规模增幅最小,仅为7%。不过只有13个省市的不良贷款规模增幅,小于2015年中国不良贷款总体增幅51%。

 

► 三)、区域不良贷款数据

 

 

从不良贷款规模变化情况来看,西部地区104.53%的增幅,远超东部的38%和西部的60%。不过,从总规模上来看,东部地区7463亿元的不良贷款规模,占比超过了58.65%,远超中西部之和。

 

因而,虽然中西部地区不良贷款暴露更快,不过从不良风险压力上,基数占绝对规模的东部地区更严峻。

 

三、201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详细数据

 

 

上述图表,则反映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的高低排名,有助于分析个省市的不良贷款压力情况。

 

 

延伸阅读二——江浙地区草根调研心得与游记:江浙“不良”冬天已过,春天还会远吗?
 

文章来源:罗毅首席分析师

 

 

 

走访江浙地区银行机构,深入了解经济运作情况

 

我们在过去一个月,走访了江浙的不少银行的分支机构,进行草根调研,希望能真正了解当地经济,了解银行资产质量,还有转型的前景。先说个大概,这次去了江苏3个城市(南京,南通,苏州),浙江3个城市(杭州,绍兴,温州),感觉真的是每个地方差别都挺大的,经济情况也不尽相同,银行资产质量更是千差万别。以前那种大而泛的研究方法,在目前千差万别的微观环境下,是必须要实地调研,用自己的眼睛看清楚,既不悲观绝望,也不盲目乐观,认真深入,才能在投资上获得独到的感悟。

 

不良风险逐步消化,银行业看好未来经济回暖

 

江浙地区是最早爆发不良贷款的地方。不良风险起于温州,后蔓延至苏锡常地区。但经过2011-2015年以来的风险释放,主要风险已经出清,存量不良贷款能够逐步消化,新增不良贷款也能提前预判。这几年银行业与时俱进地调整信贷政策,退出了过去激进的联保联贷、担保圈的授信模式,重新对产能过剩、高风险行业进行摸底排查,也积累了丰富的处置经验。不良贷款增速下行,但银行业对经济基本持乐观态度,普遍预测贷款质量的拐点将在两到三年内出现。已经有资金开始抄底优质的传统企业,为即将到来的经济回暖做好准备。

 

把握发展机会,地方政府积极谋求经济转型

 

地方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效果让我们印象深刻。能够抓住发展机遇的话,地方经济的提速将立竿见影。南京、杭州就分别把握住了资本市场和G20的契机。政府以投资拉动经济,产生了大量的融资需求。因此地方政府平台成为今年以来银行贷款的主要投放方向,用于轨道交通、污水处理、管网建设、路桥等项目。一定程度缓解了资产荒的局面。地方基建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升级,所以政府项目源源不断。而且因为担心未来流动性趋紧,地方政府普遍存在早贷款早受益的想法,大多提前把资金借到手。投贷方向的过度集中化,导致银行贷款逐渐呈现出期限长、价格低、规模大的特点。

 

民营企业大浪淘沙,优秀公司转型升级

 

不良风险的集中释放让江浙地区的大多数行业经历了多轮洗牌。第一轮淘汰了效益低规模小的企业,不具备抗风险能力的中小企业被挤出市场。第二轮出现专业化分工,不具备自主品牌的企业,加入强势企业的供应链。第三轮行业巨头强强联合或兼并收购。市场竞争者减少后,幸存的企业争取到了发展空间,经营情况有所改善。即使2015年以来受汇率和终端需求的影响,企业收入增长承压,优质企业已经积聚了过冬的实力。很多公司一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培育自主品牌和技术实力,另一方面从生产和销售两头进行“搬家”。生产线异地布局,降低人工成本压力。销售渠道线上布局,大力拥抱“互联网+”。

 

相信中国经济,不过分绝望,不盲目乐观

 

市场上有观点认为中国会因为不良贷款问题发生系统性风险。我们曾多次对此进行反驳。但经过深入地方的调研,才能真切地找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对于不良贷款问题,地方政府有措施,银行机构有准备,地方企业有实力。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几率极小。但也要承认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不能盲目乐观。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后,什么样的企业能脱颖而出。而对于地方银行业而言,借助区域经济回暖的东风,通过投贷联动参与到优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将获得经济增长的ALPHA,实现自身的变革发展。

 

风险提示: 经济下行超预期;不良风险暴露超预期。

 

 

实地调研领会投资感悟

 

我们在过去一个月,走访了江浙的不少银行的分支机构,进行草根调研,希望能真正了解当地经济,了解银行资产质量,还有转型的前景。先说个大概,这次去了江苏3个城市(南京,南通,苏州),浙江3个城市(杭州,绍兴,温州),感觉真的是每个地方差别都挺大的,经济情况也不尽相同,银行资产质量更是千差万别。以前那种大而泛的研究方法,在目前千差万别的微观环境下,是必须要实地调研,用自己的眼睛看清楚,既不悲观绝望,也不盲目乐观,认真深入,才能在投资上获得独到的感悟。

 

 

南京:长三角特大城市,积极转型

 

南京作为长三角规划的特大城市,是必须要重点研究的。我们和当地银行,与监管部门进行了深入沟通,结论如下:

 

(1)南京市的经济增速不错,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不大。尤其是经过年初的房地产市场的整体回暖,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比较充裕,而且在融资方式和投资上都有所创新。对于银行来说,不良贷款压力并不大,南京银行的不良率是业内最低之一,再次证明南京整体的经济增速还是很稳健。未来转型,感觉南京的地方政府还是很愿意转型的,对于资本市场的理解比较到位,愿意跟资本市场尤其是股本市场积极交流。对于南京区域未来的不良压力,银行普遍表示不太担心,河西房地产虽然涨幅很快,但整体南京的房价还不算过度泡沫,而且未来供应量整体应该能跟上,应该不会重演个别炒作城市地产的悲剧,自然银行坏账压力也相对较小。

 

(2)6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除上海市是超大城市以外,南京市作为唯一的特大城市入选规划。未来南京的经济地位一定举足轻重。规划提出“一核五圈四带”的经济格局,南京市对应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江三个城市;同时南京地处两条“发展带”之中,沪宁合杭甬发展带和沿江发展带,成为水陆经济枢纽。南京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南通:不良暴露,但风险可控

 

南通:南通作为历史名城,临近上海,与苏锡常地区隔江相望。我们和当地银行与地方政府交流后总结如下:

 

(1)南通9.7%的经济增速在上半年还算不错,但是营改增后财政压力却明显增加。地方经济以造船、化工、纺织为主。民国时期张謇在南通大力引进纺织技术,为南通留下了扎实的工业基础。纺织行业的民营企业众多,集聚效应明显,倾向于通过担保圈的形式进行融资。2012-2014年苏南地区首先出现不良风险爆发的高峰期,南通则是从2015年开始出现链条式(担保圈)的风险暴露。担保圈带来的不良风险连锁反应对地方经济有一定影响。但是银行根据前几年处置不良贷款的经验,已经提前做好风险防范,不良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良风险爆发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缺少自主品牌,自身销售增长乏力,受电商冲击大,人工成本增加;第二是南通外向型经济比较明显,南通纺织产品产量约占国内50%,交易量占全球30%,终端需求受到国外市场疲软和汇率波动的影响。地方银行业预计不良风险爆发还要2-3年时间。地方纺织企业对主业发展依然乐观,转换行业的很少;更多的是积极进行产业升级和将生产线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比如西部地区和东南亚等。

 

(2)地方债置换后,对地方银行的利差损失在3个点以上。银行在收缩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更青睐资本市场、非标资产、定增、股票质押等业务类型。地方政府平台也是主要的贷款投向,因为政府项目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风险相对较小。政府平台对银行授信的态度出现分化,一部分是精打细算,给授信也不提钱;另一部分是担心未来流动性收缩,所以现在先申请额度,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苏州:不良风险高峰期结束,政府平台融资需求旺盛

 

(1)苏州有82家境内上市企业、300多家的新三板挂牌企业,其中95%是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民营企业的优点在于数量多,经济活跃。缺点是总资产小,平均规模大约几十亿元;评级不高,普遍抗风险能力弱;传统行业多,创新行业少,集中在钢铁和化纤行业。外向型企业受经济成本攀升、外汇汇率波动和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增长发力。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驱使纺织、成衣加工企业将生产线向印度、越南、泰国、孟加拉等国家转移。

 

(2)当地银行授信更倾向于政府而不是中小企业,今年以来的对公授信有90%投向政府平台,过去只有60%。其余授信则投放给优秀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受益于房地产市场的火爆,零售贷款今年占比有所提升。个人贷款单笔金额小,不良率低。个人征信系统和对违约人的公示制度,方便了银行控制零售贷款风险。而且中长期个人贷款的收益率也比较有吸引力。苏州地区可用土地供应量少,人口净流入量大,银行业对房价的增长普遍乐观,认为未来房地产贷款还会有较大需求。因为银行授信政策趋同,所以授信市场竞争激烈。现在贷款呈现三个趋势:金额大、期限长(10-15年)、价格低。

 

(3)压缩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的原因是:1. 2009年起联保联贷的授信模式开始流行。后来这个模式被运用在贸易类企业,这些企业都是轻资产,自身偿付能力有限。结果在经济下行时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目前联保联贷的授信已经很少。2. 部分民营企业的商圈商帮声誉不佳,现在当地银行对苏州以外地区的企业主贷款更加谨慎。3. 民营企业主移民的多,多追求短期投资,对政治和经济影响特别敏感。

 

(4)政府平台类企业有充足的融资动力,原因是1. 因为利率下行,平台企业用价格更低的新增贷款置换成本存量债务。2. 各地政府对发展创新经济有考核压力,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融资来开展项目。

 

(5)受市场环境影响,不良贷款集中在小微民营企业,比如纺织、外贸等行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处置主要是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银行业普遍对控制不良问题有信心,不认为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不良贷款虽然还在产生,但是风险在前两年已经暴露得差不多了,目前的不良贷款可以慢慢进行消化。银行现在对有不良风险苗头的企业非常重视,会准备多种处置方案进行应对。但总体看苏州地区基础资产的真实性高,评级较高,对银行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银行业认为长三角地区贷款质量在短期内还是会继续下行。苏锡常、杭州、上海地区预计在2017年底会有所好转。

 

(6)银行对房地产和过剩产能都在采取授信限制,光伏、煤炭、钢贸是重点受限行业。而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行业是未来看好的方向。银行也在尝试开展投贷联动,尤其是与国有创投机构合作,创投机构投股权,银行投债权。

 

 

杭州:G20举办地,地方经济迅猛增长

 

杭州正在准备举办G20,经济增速和地方财力都是相当不错。上半年GDP增速10.8%,速度相当快。财政收入规模为副省级城市第二,增长17.4%。杭州作为宜居城市,在科技创新领域还有金融领域都有很独到的定位。作为浙江省会,杭州坐拥优美风景,和上海的高铁时间只要一小时,注定在长三角扮演重量级角色。规划中的杭州西站会成为新的铁路枢纽,届时杭州与长三角的联系更加密切。

 

我们调研得知,杭州目前的财力比较充裕,房价的上涨幅度小于深圳,但是感觉创新产业的GDP占比在逐步提高,例如文化,互联网,确实都是其优势产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总体平稳,未来的不良率压力也并不大。

 

 

绍兴:企业经营企稳,恶化迹象消除

 

(1)企业的经营情况趋于平稳,没有再恶化的迹象。上市企业、房地产企业、高科技企业的信贷状况良好。经过三年多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剩下的企业基本是行业骨干,比如纺织等传统企业都可以维持经营。小企业经营情况仍然艰难,部分企业转换主业从事房地产生意,反而增加了经营风险。今年银行新增贷款8-9成投给地方平台企业。其余新增贷款以个人贷款为主,主要是按揭、装修、小额经营贷款等。一般企业的投资需求不足,资质较差,因此银行减少了公司贷款投放。银行开始严控房地产贷款,集中向优质大型企业和央企贷款,导致中小房企借钱困难。

 

(2)地方平台的贷款竞争激烈,银行加大了对平台贷款的营销力度,部分银行甚至在基准利率下浮15%。平台企业拿到资金后主要是投资政府项目,如路桥建设、污水处理等;也有部分企业将闲置资金购买银行存款。政府的基建力度很大,项目资源很多。

 

(3)不良贷款的暴露去年和前年最多,今年爆发量比较少。

 

(4)也许是三线城市,当地新兴产业对经济的拉动感受不明显。银行业对于目前去泡沫和淘汰低效产能的政策表示乐观,对经济好转保持信心。预计未来几年利率依然是下行通道,有助于减少企业负担。

 

 

温州:炒作风气退潮,资金抄底实体产业

 

(1)温州十年前以实体经济为主,产业是水泵,拉链,服装,玩具,阀门等。后来经济发展脱离实体,炒作风潮渐起。2010-2011年是炒作最顶峰的时候,房价涨了50%。但是到2012年房价又跌了20%-30%。目前房地产交易量比以前活跃,不过价格也没有回弹。

 

(2)温州过去民间借贷市场非常火爆,因为温州人路很活跃,而且做实业的确不太赚钱。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可以到9%-10%左右。2011-2012年走信托通道的时候,融资成本甚至到15%-16%。但是现在民间借贷交易不活跃,很多融资公司关闭,小贷公司也在减资。原来追求高风险的资金在往银行体系回流,存款增速增加。

 

(3)温州产业转型比较难,只有部分企业成功。很多传统行业企业数量减少明显,比如之前做皮鞋的上千家,现在不到十家。企业经历了多轮洗牌,第一轮,淘汰效益低的企业。第二轮开始出现专业化分工。第三轮行业再整合。市场竞争者减少后,剩下的企业争取到了发展空间,经营情况有所改善。几家上市公司贡献了当地绝大部分的纳税额。

 

(4)温州依然面临一定的发展压力1. 生活成本高,房价高(2-3万一平),吸引外来人才困难。2. 产业以轻工业为主,附加值不高,地方企业实力不足。3. 这一轮风险爆发,对地方企业造成较大创伤。企业信用链断裂,投资倾向于短期化,还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元气。

 

(5)银行贷款政策收紧,合适的贷款项目不够多。贷款利率普遍是基准上浮20%。与其他地方不同,温州民营经济活跃,温州的新增贷款大部分投给企业,而不是地方政府平台。过去政府对基建投入力度小,今年开始态度有所改变,对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的建设力度加大。

 

(6)不良贷款风险不致于引起系统性危机,以前2011-2012年因为联保联贷和高利贷的因素,不良风险集中爆发。现在的不良贷款都是个案,没有集体爆发的情况。

 

(7)经济目前企稳迹象明显。从贷款角度看,银行对不良贷款的趋势已经可以预判。从市场角度看,很多企业在这两年订单量锐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正常经营,说明企业竞争力在逐步积聚。未来是否会出现U型增长还不确定,但现在风险出清,经济快速下滑的阶段已经过去。而且已经有资金开始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抄底。部分企业的投资价值凸显,企业主对未来的订单增加比较乐观,开始萌生扩大生产的需求。未来的经济转型要看互联网和自主研发创新。

 

 

文章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资产众人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