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几分享当前位置: 首页 » 知几视界 » 知几分享 »

死亡和重生:一个实业家眼里的中国经济

发布时间:2016-04-08
作者:花开在眼前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分享,以我多年的实业观察来给大家分享下对当下实体和金融的看法,因为中国做金融的和实体的对接很差,其次是书写过程中给自己思路,找到方向。
  最近忙着换行业,毕竟咱们面试时不能拿人家的财报看,这年头多好的公司说没就没。就像我长辈说的:“前几年还在田里,改革开放了,穿着西装就当老板了,新常态一来,全部完蛋。”
  我的解读是,市场好时,经常流传这样的传言“某某人以前是小学文化,现在照样很好”。看公司厉害否,不是看某几年,而是长期看。就像你抓住了几次重组你依然不是大神。这几年我们发现中国所谓的股神,离开了内幕交易什么都不是。巴菲特所以是股神,是因为长期的稳定。
  现在我更多的是恐惧,个人一直认为我们还没从07-08年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现在只是二次探底。货币掩盖了真相。
  现在的金融市场,我有点看不懂,感觉更多是在击鼓传花,或者用别人的钱来完成骗子或者懂行的人的梦想。无论如何,金融是附着在实体身上的。
  整体上,过去30年的行业都在下滑,都在死亡,逐渐被市场淘汰,只是附带了一些被伤害的人。一些可以坚持,深耕耘的依然在或者并且准备迎接曙光。
  不要一遇到困难就说转型。一遇到问题就说转型就像男人不负责任一样嘛。
  1、我们过去从事的业务
  一个国家没有纲领性的正确思路指导,就会投鼠忌器,头痛医头,就会带来各种错误,这些错误就是投资机会。投鼠忌器和头痛医头的政策出台是一个普遍特点。
  我记得几年前领导人的讲话,大致内容是:现在是改革的深水区,各种矛盾突出,一定要稳定社会,一手硬,一手软。之后我们就看到法制系统的待遇和装备大幅提高(很多好的安防企业都是那个时期起来的),社会福利大幅提高。拆东墙补补西墙,头痛医头,脚痛医头。
  著名的《长电报》确定了美国冷战纲领,并引导美国赢得了冷战的胜利。宏观的东西,一定有一种正确的纲领和思想引导。看看新能源行业随着政策在亢奋-失落之间左右摇摆。
  “中国有自己真正的经济学家吗?”这个是我最大的困惑。我是个后凯恩斯主义者,后凯恩斯主义的投资哲学认为,社会、经济层面一定会有广泛的错误,错误就一定会有修正的机会。
  而这个修正的机会就是投资的机会。中国是个不缺乏错误的以及随着而来机会的国度。我个人觉得现在已经积累了很多年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错误,这些错误即将集中的爆发。这些爆发就是巨大的机会。
  以前我一直和我的客户说性解放是个大主题。也许是因为我的家族一半是医生的优势,我经常陪我母亲上班,观察各种疾病的处方和药品,看看那些疾病的频率,针对常用药品的厂家,价格等等,之后选出好的公司,再组织团队去公司考察。在美国性解放运动过程中,诞生了大量伟大的企业。这个是因为社会现象带来的投资机会。
  中国现在的女孩子十几岁开始“过于精彩的生活”,这块的解决方案是人流,一些简单的抗生素(这一块的利好就是各种莆田帮的妇科医院,这块的药品是通用性药品,毛利率一般在25%附近)。女性在更年期会增生,这个增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心情压抑(例如家庭不幸福),如果年轻时有“过于精彩的生活”,那么大量毛利率超过100%的药品就会被使用。子宫颈上的问题很多情况下是“过于经常生活导致”。
  这些药品和治疗就是修正这种社会“过于精彩生活”错误的解决方案。而提供这些药品和治疗的公司就是我们做金融的机会。(有个例外,因为卫生习惯和卫生教育,农村妇女妇科病几率大于城市妇女。但是我在西藏好几年,问过很多医生,西藏的妇科病几率却小于内地。)
  好吧,09年我给我的客户的投资主题是中国的性解放运动、东亚军备竞赛(这个就不需要说了吧,我大学论文就把21世纪初的东亚和20世纪初的西欧对比过,确实很像)、中国的地缘政治扩张(铁路)、生活品质相对收入提高的滞后(例如提前检测、定期体检)。
  现在我多加一个主题“新文革”的产生(最近我在看书,想找到1966-1976年什么是刚性需求,例如印红宝书肯定要很多纸张。)。我对中国的高科技基本上是失望的,以前我看VC项目,科技题材一般都是快速略过。中国是商业创新,美国是科技创新。
  我的长辈20年前做水,10年前开始做铁路。这些都是对于市场和政策的解读正确。2年前我和大家说过我们在收缩和清空水业务和资产。现在看来,我们是对的。铁路最多还有10年的亢奋期,这个是铁路圈子内大家的解读。
  2、我们正在逐步退出的业务
  市政工程主要是管网、水(含污水、自来水、污泥现在是归固废还是废液没有清楚说法,目前一般是污水厂解决)、固废、废气。
  国内管网大多数是设备老化、路线和城市发展不匹配,这块的建设成本很高,但是因为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所以搁置的。很多所谓的中央专项资金升级,很多时候资金根本无法满足实际工程需要。如果纸上谈兵的行业研究员,很容易被近年的管网发展文件误导。纸上谈兵是中国本土金融业研究部门很突出的短板。
  市政工程,管网、水、固体、气体,千万不要相信什么独门技术。太泛滥,太多。市政工程行业,技术门槛低,是特点。前几年,我一个好哥们VC投了个水技术公司,某华大学专家,颠覆性技术,我说冷静,冷静。最后那个公司完蛋了。以前某知名VC投的四川水消毒公司副总,现在整天在我屁股后面,说让我作为总承包商用他们设备。
  水行业,在家里这些年,我建设了1个工业园配套污水厂(纯建设工程,央企付钱)、1个新建污水厂(外资贷款),1个污水厂升级(外资贷款),1个新生水厂(外资贷款),2个污水厂和一个自来水厂和一个管网升级捆绑工程包(外资贷款)。出售了5个BOT污水厂,出售了1个自来水厂(同时交易对手把这个自来水厂的升级工程给我们做)。
  基本上还是上次写文说的,我们在收缩水业务,只做建设资金靠谱的纯总承包建设,水资产在出售并逐步出售只保留最优质的水资产当做自留地。
  原因我上次写文说过了:作为公司负责人,我要考虑资金成本,回款风险。发改委有指导性的污水和自来水价格,习大大时期,这种暗箱或者山高皇帝远乱搞的思路不可持续(例如BOT期限很长、价格很高)。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信用本来就不足,就算政府信用意愿很强,但是政府财政本来就紧张,而且会越来越紧张。兰州的水经常出问题就在于企业和政府之间经济利益。
  好的城市,比如苏州、上海、北京这些财政靠谱,政府制度和职能完善的城市,做水就很稳。水行业就是跑马圈地。跑马圈地是市政工程的特征。一旦占住一个优质水资产,新建、扩建、升级、增长性都很好。现金流成分也足。
  总体说来,水行业的增长性已经乏力了,优质的水资产已经在世纪交替那会儿圈地结束。就算为了保证上市公司业绩,项目质地也不怎么样了。大家可以看看世界知名的水公司,那都是现金流充裕,增长性很一般的公司,符合债券人士的胃口,但是股票人士不喜欢。
  在中国做市政千万不要相信故事,要现成的城市和政府现状。我现在手上一大堆全国各城市自来水污水厂图纸。现在好多城市还欠着我们钱。
  Infrastructure和utility是跑马圈地的行业。
  所以如果是专门做水行业的研究员,应该把各个水公司的项目合同拿出来分析,平常没事看看对应城市的房价情况(做个EXCEL统计)和政府财政情况。
  房价坚挺的城市、人口聚集效应就明显,做市政就靠谱,可问题是这些房价坚挺的城市还有给你做水的机会吗?苏州、上海、北京等水务资产的跑马圈地在新世纪交替那会儿就完成了。请问你愿意去鄂尔多斯做水BOT项目吗?
  一叶知秋,大家可以去看看苏锡,那个地区是环保设备扎堆的地区,前几年这些行业是何等景气,现在他们为了保住公司,会做很多不亏不赚的业务,“只是为了养活队伍。”某苏州环保设备公司老总这样说。
  最后,BOT、BT、PPP等,本质上就那回事,出钱、出力、获益、移交。我大二时讲金融市场和产品的老师就说,金融本质就那么回事,我把本质教给你们,无论怎么创新都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通过参与者、地区、时间上转嫁和分配。
  3、我们现在的核心业务
  铁路和海军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行业。
  麦金德的大陆岛地缘政治学说里,铁路占了核心的位置。陆权国家要看麦金德,海权国家要看马汉。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是他的忠实信徒。
  麦金德的学说主要包括,陆权国家周边建立一堆缓冲国围起来,建设大范围的铁路网,将全国的资源mobilize(麦金德这个词用得很好);他预言如果这个国家再控制住大陆岛中心区域(大致是中亚、黑海、高加索),这个国家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欧亚大陆上最强大的power。苏联完全按照麦金德的学说走,也确实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欧亚大路上最强大的power。
  而希特勒从1941-1943年沉迷于攻打苏联南部也是因为麦金德的学说。如果咱们仔细看我国这几年的,其实是马汉学说和麦金德学说同步走,只是更加偏向麦金德学说。故铁路就是吾国麦金德政策的宠儿。中国海军毕竟还没有完全成为深蓝海军。
  过去3年,我参加和领导了我们公司云桂铁路(现在叫南(宁)昆(明)客专)、沪(上海)昆(昆明)客专、大(理)瑞(丽)铁路即所谓的泛亚铁路西线中国段、丽(江)香(格里拉)铁路即所谓的滇藏铁路组成部分、广(通)大(理)铁路、拉(萨)林(芝)铁路即所谓的川藏铁路组成部分(我去年微信朋友圈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西藏如何修铁路)、宁夏城际客专、玉(溪)磨(憨)铁路即所谓的泛亚铁路中线中国段,从物资到建设相当一部分环节。我们的实力:某几个铁路工程局惹毛了我们,再也没有在云南中过标。
  最近我准备离职了,几个铁路老板都叫我去干,但是我在等一个靠谱的金融职位:留学就是学的这个,多年实业后,我想回归金融。铁路充其量再做个8-10年,干完之后下一步呢?
  最后这里表达我对刘部长的感谢和尊敬之情,没有刘部长就没有当今中国铁路。
  铁路的衍生行业、铁路建设土建(这个不要想,绝大部分是中铁和中铁建、部分葛洲坝、部分中电建、部分中交建)、土建物资、铁路建设电气化(电气化局,中铁和中铁建旗下都有,中铁有2个)、电气化物资(新三板有家公司就是因为京沪高铁项目上市的)、餐饮和娱乐(西藏山南地区本来就不行,铁路一来就活了)、火车(居然我大舅子是设计火车的高工,神车是德国技术卖客车和货车,中国铁建旗下有个铁路维护专用火车工厂,奥地利技术)。
  可以看到,因为铁路的一级市场机会几乎没有,而二级市场依然还会有个持续的增长。很多公司曾经试图切近铁路,但是很多都失败了。阿里巴巴曾经试图切进铁路。阿里巴巴曾经创了个大宗采购平台,但是客服天天找我们进去。铁路已经形成了自身闭合的系统,因为利益问题,这个系统已经牢不可破,马老师的鸡汤是泼不进铁路系统的。
  但铁路未来也越来越不是一个好行业。
  总得说来,铁路会有一个持续的增长,但是幅度和细分观察各个投资标底的质地不会太好。
  而我们之所以还能活得不错,我们铁路项目毛利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来自于供应链的优化:我们省掉了所有能省的中间环节。
  《美国黑帮》里Frank的白粉生意之所以碾压市场,因为他踢开了所有中间环节,直接从金三角拿货,货优价廉。一个道理。
  4、我们未来打算干的项目
  (1)教育、医疗
  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做了几个教育和医疗的总承包设备供应项目。
  中国不缺大学生;不缺研发团队(尽管中国的研发团队不怎么出结果);不缺经济学家(尽管没有真正意义的经济学家);不缺骗子,但是缺技术工人。所以我们看到了蓝翔。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很大,尤其是这几年为了扶持工业的崛起,大量投入资金扶持职业教育。
  这几天翻了几个做教育的上市公司,毛利率、增长性、现金含量都不错。你刚做完这个学校一批设备供应,马上又来一笔资金,又是一批设备采购,周而循环不止。而目前教育行业都普遍升级,例如云、信息化、家长-老师-学生-学校间共享。也许是大家都觉得教育行业,都开始积极布局教育行业,围绕这一波的教育升级。
  这里说下云吧。我的体验,这个是我从西门子开始体验。我不喜欢吹的天花乱坠。从阿里巴巴财报、亚马逊财报、我在云南做教育的体验,云确实让用户满意,确实增加了云运营方的业绩。
  医疗行业的毛利率实在太高了。医疗无论如何改革,受制于利益团体和体制,不大可能有大的突破。毕竟汉密尔顿200年前设计的下一代人为上一代人的福利买单的福利制度已经固化,最终只是消耗国家财政和增加企业负担。
  财政换稳定。这些钱都进了医疗设备和制药企业的腰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恶化的环境带来了大量的疾病。我觉得我前面所述,陪我母亲上班开始切入观察这个行业的调研方法不错,也确实比较准。
  (2)地缘政治的机会
  最近打算学第三门语言,欧洲语言是不考虑了,欧洲基本上已经结束,穆斯林的覆盖和欧洲圣母教的流行加剧了这个过程。那就剩下南美的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或者日语、或者俄语。
  日本在关东大地震和29-32年经济的解决方案就是东北。中国国内充斥着超发的货币、泛滥的小老板、烂大街的低端技术。我已经看到了东莞的台湾老板组团把整个产业链搬到孟加拉国,再把产品卖回中国。
  我们公司是在新疆起的家,来自于新疆的利润占到了公司60%以上,云南也就30%,其他省份还有点。但是随着铁路的崛起,特别云南作为东南亚桥头堡,来自于云南的利润份额开始上身。
  云南是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新疆是迈向中亚的据点,而西藏又被我成功开发成为去往南亚次大陆的起点。
  中国国家层面的进入东南亚是很难的。泛亚铁路西线缅甸部分基本上是没戏了(对应的国内部分是大理瑞丽铁路),中线中挝铁路因为新近上台的老挝领导人倒向了越南,而中国人开始在老挝被袭击(泛亚铁路中线是最核心的部分,对应国内段是玉溪磨憨铁路),东线越南基本上不用想(国内对应的云桂铁路在中铁十局段预留了个支线)。
  但是作为民间贸易却是大有作为的。个人来说,我不是很喜欢成熟市场,我喜欢wild市场,例如新疆、西藏、东南亚、中亚,利润高,先发优势。
  前段时间和朋友一起做了一笔针对越南的种子生意,越南官员主动要求回扣,附带的我也增加了利润。越南的惠农政策比中国更好,反正是越南政府的钱,大家都不心疼,拼命捞。电影《股疯》里这么说:团结你我他,大家吃国家。
  新疆面对的中亚却比东南亚好得多,这里是俄罗斯的后院,和中国的关系也好很多。我亲眼对比过云南几个边贸口岸和新疆边贸口岸繁忙程度(不知道格隆去新疆,有没有去霍尔果斯口岸?)乌鲁木齐的亚中机电市场的出口额曾经占到了新疆出口额的70%。
  我记得我留学时的东亚政治老师当时极力向我推荐美国西进运动时期的书籍,说有一天你们中国也会这样。确实,中亚和东南亚适合拓荒者,而不适合正规玩家。友情提示:去中亚和东南亚拓荒,一定要有地方保护伞,例如政府官员。
  中亚、东南亚都是法律很差的“流氓”国家,合同说撕毁就撕毁。在西藏学来一句话:这种地方合同有用吗,那不过就是纸,关键还是看互相利益诉求和相处情况。在西藏的经验比较适合在东南亚和中亚推广。
  新疆-巴基斯坦-伊朗-高加索是我觉得最佳的拓荒路线,因为周边国家够“流氓”。
  5、二级市场的判断与机会
  个人认为2016-2017年,并购重组会是最重要的机会。
  首先,低廉的资本成本便于为并购提供打包整体的融资组合;其次一些较好的资产较历史价格出现了较高的折扣;一些公司便于并入上市公司提高上市公司业绩、为上市公司的转型或者业务组合更好的选项,同时上市公司的平台可以为一些成长期的优质公司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源。至少,合并同类项是在经济低谷给予同行业公司抱团取暖的机会。
  总之,符合并购的一些要素都已经出现。我在家里公司工作时,在布局完铁路下一步就是并购,至少计划是这样。我有充足的资金和市场上廉价的融资,我有成功可复制的改造经验,标底资产又处于半死不活,为什么我不去买来自己搞呢?
  注册制应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推出。壳资源依然有效。我不相信那堆私有化的中概股都会选择IPO。我自己炒股票就喜欢找这种壳,然后等待重组,至少我捕捉到了几次机会。
  选这种公司需要一定经验和技巧。等待重组需要耐心。上市平台对于融资的重要不言而喻,一些具有优质资产同时渴望大量融资的公司很可能会玩眼花缭乱的財技。
  但是,中国市场很奇怪,经济越好越去买贵的,经济越差越嫌弃差的。
  除了并购机会,可能会有一些题材类的概念机会。我实体业务接触到的几个公司可能在16-17年会有很不错的表现,有几个公司的布局如果完善很可能会有爆发增长。
  我个人觉得经济进一步恶化,16年会有一波持续的大幅下跌。保留优质的水资产作为自留地其实就是我家里公司过冬的办法。
  本来我以为华为在他们公司一家独大,后来发现那个行业华为第一、中兴第二、锐捷第三(我媳妇工作公司)。大致内容都差不多,完善的体制和优厚的福利、有学习付出和欲望的员工、持续的研发、完美的洞察市场和布局。
  最有趣的是,一般上市公司是拼命粉饰业绩,锐捷居然是淡定的降低业绩。从上市公司资料上看很一般的公司,而实际运营却如火如荼。而我几个铁路上朋友的地铁无线wifi建设都喜欢用锐捷。
  好公司都差不多,烂公司都千奇百怪。
  自己的困惑
  经历了很多,什么都沾边,什么都不精。迷失。一场类似《权力的游戏》所述的冬天即将来临,很怕经济下行,也找不到好的金融行业工作。恐惧。
  有很多没有提到或者遗漏,尽量想让大家获得the whole picture。看得懂最好,看不懂,出门左拐不送。
  未来的投资是一种趋势,而短期试水则是赌博,赌博与投资最大的区别在于方法和计划,盲目跟风的投资好比拿枪上战场没带子弹一般,只有听天由命的份。